2023年12月4日,整个CXO板块开盘即面临遭遇重创。
截至当日上午,主要CXO个股均大幅下跌,其中药明生物以-23.79%的跌幅一马当先,领跌整个板块。
事故的导火索源于药明生物于当日早晨发布的一份《业务更新》,其中透露的行业悲观数据,让早已如惊弓之鸟的CXO板块投资者再次崩溃,继而用脚投票。
在该《业务更新》中,药明生物调低了业绩预测:除了药物发现业务和药明合联的预期不变之外,药物开发业务营收下调18%~20%,药物代工业务营收下调15%~18%。
鉴于药物开发业务和药物代工业务合计占营收约70%,因此药明生物的股价直接开盘跳水。
在药物开发业务板块,业绩不及预期的主要原因,是新增项目数大幅低于此前公司制订的目标。
相比于2023年新增120个项目的目标,截至2023年11月30日, 新增的项目数量仅仅为91个。
药明生物在《业务更新》中也坦率地承认:在下行周期中。公司2023年目标新增120个项目,显然过于激进。
新增项目的难产,毫无疑问还是和老生常谈的生物医药企业融资放缓有关。
药物生产板块不达预期的主要原因,则是监管机构批准的滞后;药明生物披露,今年下半年有3个来自大药企的重磅药延期,影响约1亿美元收入。
事实上,与其说是“监管机构批准的滞后”,不如说是“FDA的审批态度正在趋严”。
近年来,FDA每年批准新药数量一直处于高位,例如,2020年新药批准量53款,为近十年第二高,仅次于2018年的59款。
这虽然获得了药企的极大欢迎,但是也招致一定的批评和质疑,认为FDA有“把关不严”的嫌疑。
进入2022年以来,无论是对于临床试验多样性的强调,还是收紧加速批准,以及多款药物已获批适应症遭遇撤销,都显示FDA的标准在趋严,因此“监管机构批准的滞后”,或许将是常态。
除了披露自身营业数据的预期变化之外,药明生物的《业务更新》中,还披露了大量行业相关数据,这直接带崩了整个CXO板块。
药明生物毫不隐晦地指出:整个行业都在经历短期阵痛:行业正从过去几年15%增长,进入到未来2年个位数增长的阶段。
业界早有“CXO行业从黄金时代降速到白银时代”的预期,此次只是由行业龙头亲自证实了这一说法。
但是药明生物在《业务更新》中,还是给出了乐观指引:公司2023年的毛利率和增速最具挑战,但在未来几年预期毛利率和增速将逐步恢复增长:2024年稳健增长, 2025年及以后预期恢复强劲增长。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煜森资本立场,欢迎在留言区交流补充。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本平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