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国家医保局成立以来,连续5年开展医保药品目录准入谈判,已累计将341种药品通过谈判新增进入目录,价格平均降幅都非常可观,以致于在行业语境中,“灵魂砍价”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了医保谈判的代名词。
但是时间进入到2023年,事情开始有点不一样。
近日,多家媒体报道:某国产抗癌明星药品,顺利续约国家医保药品目录,且降幅仅仅是象征性的1.9%。
区区1.9%的降幅,与其说是降价,不如说算是给医保一点面子。
以下是摘录的媒体报道原文:
2020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谈判中,这款癌症治疗药品成功入选,并在上一个谈判约期在中国市场医保基金支付额达到12亿元,几乎是协议期基金支出预算的200%。如果按照原有规则,续约中首先要降价15%,且这一药品在此次谈判中要增加两个新的适应症,这意味着适用人群扩大,价格也应该下调。
今年夏天,国家医保局调整完善《谈判药品续约规则》,允许一类创新药实际支出超预算后申请通过重新谈判确定价格下调比例,但如谈判失败,药品要调出目录。也就是说,重新谈判是机遇,也存在风险。
“感谢国家医保局谈判规则调整,给了我们这个一类创新药重新谈判的机会,这是对我们创新药的尊重。”谈判过程中,企业谈判代表希望以原价留在医保目录内。但是,“谈判结果必须不高于测算底价”,这是基本的谈判规则,无论哪个企业、哪款产品,都必须符合调整规则。
在现场,谈判气氛紧张胶着,谈判时间远超规定的半小时。如果因为角、分单位的价差导致谈判失败,这一药品将不能留在目录,这不仅是企业的损失,也会让众多癌症患者难以承受。谈判成功,国家医保谈判专家组、企业代表都舒了一口气。
可能是出于保密因素的考虑,相关报道并没有披露具体的药品名称,但是给出了若干线索:2020年纳入医保、上一个谈判周期医保支付金额达到12亿元、此次医保谈判新增了2个适应症。
根据此前的公开信息,2020年新纳入医保支付目录的肿瘤治疗创新药,一共有14款,其中包括三款国产抗PD-1单抗。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煜森资本立场,欢迎在留言区交流补充。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本平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