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年的下半年,整个医疗行业中,只有北京天星医疗一家企业成功地向科创板递出招股说明书。
虽然没有任何官宣,但是仅凭这一点,几乎可以认为:科创板的大门,已经实质性地向生物医药公司暂时关闭;重新大规模开启的时间,目前无法预知。
即使是那些在今年6月30日之前,成功地挤进科创板申报队伍的“幸运儿”,最终的结局也不一定幸运。
2023年12月21日,据上交所官网消息,上交所决定终止甘肃皓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皓天科技”)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审核。
距离这家CXO公司在今年6月30日精准卡点提交科创板上市申请,仅仅过去了6个月不到。
皓天科技的官网显示,该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化学定制合成,医药中间体以及新药研发的CXO公司,向客户提供各种CDMO和CRO服务。
皓天科技的创始人,是兰州大学的教师薛吉军。
博士毕业后,薛吉军又来到香港大学攻读博士后;2006年,薛吉军回到母校兰州大学,任职讲师和副教授。2009年4月份,薛吉军正式创办皓天科技,任公司董事长、核心技术人员,2021年9月至今,任公司总经理。皓天科技在招股说明书中表示:在高端化学药涉及的原料药和中间体领域,公司自主完成合成工艺开发的产品的收入占比超过 70%,形成了覆盖原料药、中间体、药物和疫苗佐剂等领域广、品种全、效率高的综合业务链条。虽然地处相对偏僻的甘肃,但是皓天科技的客户都是国内外知名的主流医药企业。
根据公开披露信息,皓天科技所服务的终端客户包括龙沙公司、礼来公司、美国安进公司、西班牙欧加农、恒瑞医药、正大天晴、齐鲁制药、康龙化成、阳光诺和、悦康药业、博瑞生物等多家行业知名客户或者国内外上市公司。目前从公开信息中,无法得知皓天科技终止IPO的具体原因,因为上交所甚至没有对这家公司提出一轮问询。
唯一可以看出一点端倪的,是这家CXO公司的收入和利润都相对较小:在报告期内(2020年、2021年和2022年),皓天科技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1.4亿元、2.4亿元和2.9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970万元、3033万元和4733万元。这个体量要冲击科创板,略显单薄,但这可能只是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可能是科创板对于生物医药公司的审慎态度。截至目前,在今年6月30日之前申报科创板的生物医药或者医疗器械企业还有10余家,其审核速度也非常缓慢。
从此前平均数据来看,科创板首发上市企业,从提交IPO申请材料到顺利过会,平均时间大概在5~6个月,目前这批在科创板排队的医药类企业,已经集体超时。即使此前已经在科创板过会的企业,后续的流程也都处于停滞状态。
今年6月1日,哈尔滨思哲睿智能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这家主打手术机器人的公司,以“标准五”成功过会科创板。但是在提交注册近6个月之后,该公司仍然未注册成功。更有甚者,在2023年1月5日。同样以“标准五”顺利过会科创板的新通药物,在注册成功8个多月之后,仍未实现科创板发行成功,而IPO批文有效期只剩下4个月的时间了。截至2023年12月20日,今年成功登陆科创板的企业共有67家,其中医药企业仅有百利天恒和智翔金泰2家。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煜森资本立场,欢迎在留言区交流补充。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本平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