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2年以来,从中国药企引进ADC管线,已然成为跨国制药巨头的一种时尚。
仅仅在2023年,就产生了超过10项中国药企向跨国药企授权在研ADC管线的交易,涉及的外企包括辉瑞、默克、GSK、BioNtech、百时美施贵宝、阿斯利康等全球制药界的新老巨头。
其中,百时美施贵宝与四川药企百利天恒之间的一项ADC药物授权交易,以8亿美元的首付款、84亿美元的总交易金额,刷新了中国医药产业的多项行业记录。
毫不夸张地说,在ADC药物这个细分领域,中国已经成为了诸多跨国药企的淘金之地,同时中国很可能已经成为了2023年ADC药物最大的技术出口国。
随着手中在研ADC管线的进展不顺,另一家医药巨头赛诺菲,或许很快也要踏上东方寻宝之旅。
2022年12月22日,总部位于法国巴黎的跨国药企赛诺菲发布声明,宣布将终止其针对CEACAM5的ADC药物Tusamitamab Ravtansine的全球临床开发计划。
Tusamitamab ravtansine是一款靶向CEACAM5的DM4结合型ADC药物。癌胚抗原相关细胞黏附分子5(CEACAM5)是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一种细胞表面糖蛋白。
研究数据显示,大约有20%左右的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NSQ NSCLC)患者过表达CEACAM5。
此决定基于对III期CARMEN-LC03研究中期分析数据的审查,该研究旨在评估Tusamitamab Ravtansine在治疗CEACAM5阳性转移性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nsqNSCLC)中的疗效。
根据独立数据监测委员会的发布的数据,Tusamitamab Ravtansine作为单药治疗未能达到无进展生存(PFS)的双重主要终点,尽管在总生存期(OS)趋势上有所改善。
在全球主要的头部药企中,赛诺菲在ADC领域的虽然起步不晚,但是屡屡遭遇挫折,一直未形成有效的布局,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
赛诺菲早在2003年就与ImmunoGen达成合作协议,开始涉足ADC。但是它们共同开发的多款ADC药物陆陆续续因临床数据不好等原因终止,包括SAR3419、SAR428926、AVE9633、SAR566658等多款管线。
事实上,Tusamitamab Ravtansine已经是赛诺菲旗下唯一进入临床后期的ADC管线,在此次终止开发之后,赛诺菲在ADC领域又回到了接近赤贫的状态。
目前,从公开信息能够查询到的,是赛诺菲在2022年上半年与Seagen达成一项独家合作协议,针对多达三个癌症靶标设计、开发和商业化ADC,但是具体项目目前并没有披露,也不确定是否进入临床试验。
而且随着Seagen被另一跨国巨头辉瑞收入麾下之后,这个合作推进的效率如何,以及是否会存在一定的变数,目前尚未可知。
近年来,随着以"神药"DS-8201为代表的的ADC药物不断取得巨大的临床治疗成功和商业化成功,布局ADC已经成为头部药企必须完成的战略任务。
在Tusamitamab Ravtansine宣告失败之后,赛诺菲效仿其他竞争对手,到中国药企的在研管线中“淘金”,引进相对成熟的ADC管线,这种可能性应该说不小。
唯一的悬念是,下一个被巨头看中的管线,会花落哪家中国药企?
来源:医药投资部落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煜森资本立场,欢迎在留言区交流补充。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本平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