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项针对生物技术管理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在生物医药行业融资困难的背景下,近一半(48%)的生物技术公司(Biotech)正在将与大型制药公司(Big Pharma)合作作为融资方式,另外仅有32%的融资来源是风险投资,28%是政府拨款。
这项调查数据来源于133名生物医药行业的高管,他们中约一半(46%)来自北美,欧洲和亚太地区分别占8%左右。其中有51%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正在进行四项以上的临床试验,主要药物模式是小分子(35%)和细胞疗法(31%)。
小型生物技术公司依赖大型制药公司并不奇怪。根据Pitch Book的数据,今年生物制药风险投资基金预计将达到240亿美元,这是四年来的最低水平。往年这个金额分别为2020年的381亿美元、2021年的539亿美元、2022年的369亿美元,同比下降了129亿美元。通过风险投资这个途径难以融到钱的小型生物技术公司,只能另寻出路。
高级分析师KaziHelal表示:“虽然人工智能和肥胖药物受到的影响比较小,但是所有生物技术企业都将受到风险投资下降的影响”。
尽管融资困难,仍有60%的受访者表示预计他们的研发支出将在未来一到两年内上升;只有2%的受访者预计其研发支出将下降;其余15%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正在寻求其他的资金来源。不断上升的研发支出,让小型生物技术公司不得不去寻求一切获得资金支持的方式。
近一半(47%)的受访者表示,资金成本的上升将会对未来运营产生的影响最大,41%的受访者认为数字进步,如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自动化对未来运营影响比较大。
在融资困难的背景下,32%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对公司财务状况非常有信心,61%的受访者表示有一些信心,6%的受访者有些不自信,1%的受访者对实现财务目标非常不自信。
与大厂签订专利许可协议或者合作开发创新药,可能是很多小型生物技术公司在市场融资困难时获得资金的主要方式。
有数据显示,仅仅是2023年第三季度,全球创新药领域至少有15笔超十亿美元的重磅交易,合作总金额超300亿美元。从细分赛道看,主要集中在ADC、核药、基因治疗等爆火领域。
国内的映恩生物先是1月将其独创的肿瘤ADC平台"DITAC"技术许可授权给了Adcendo,后是4月以16.7亿美元将其ADC管线DB-1303及DB-1311授权给了BioNtech。7月,与百济神州就一款在研ADC药物达成许可协议,基于合作研究项目取得的特定研发进展、注册进展和商业化里程碑,映恩生物将有权获得高达13亿美元的额外付款,以及分级特许权使用费。
今年7月,强生与Nanobiotix达成合作,双方共同开发和商业化潜在的FIC放射增强剂NBTXR3,交易额合计超27亿美元。Nanobiotix将获得6000万美元的现金和运营支持、3000万美元股权投资、高达18亿美元的开发、监管和销售里程碑付款,以及基于产品销售额的两位数版税。
9月19日,PeptiDream宣布与罗氏旗下基因泰克(Genentech)达成合作,共同发现和开发新型大环肽-放射性同位素偶联药物。根据协议条款,PeptiDream将从Genentech获得4000万美元的预付款,并有资格根据指定开发、监管和商业里程碑的实现情况获得付款可能高达10亿美元。
7月17日,ScribeTherapeutics宣布扩大与赛诺菲合作,以推进体内基因疗法的开发,以治疗镰状细胞和其他基因组疾病。根据协议条款,Scribe将获得4000万美元的预付款,并有资格在成功完成某些开发和销售里程碑的基础上获得超过12亿美元的潜在收入。
但是也有一些生物技术公司直接将自己卖给制药巨头。
例如,今年辉瑞以430亿美元天价收购Seagen,默沙东以108亿美元收购Prometheus,艾伯维以101亿美元收购ImmunoGen。
来源:佰傲谷BioValley ,作者W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