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亿收购!这一医药细分赛道,被资本哄抢​

海尔系拟125亿元拿下血液制品公司上海莱士控制权。

12月29日晚间,上海莱士公告,海尔集团将以总价125亿元收购基立福所持有上海莱士血液制品股份有限公司20%股份,并合计获得26.58%的表决权。

该项交易预计将于2024上半年完成,交易完成后,海尔集团将成为上海莱士实际控制人。

上海莱士成立于1988年,是国内血液制品行业为数不多的龙头企业,长期以来占据着中国血液制品消费的高端市场

2008年,上海莱士成功在深交所上市,彼时上海莱士创始人美籍越南人黄凯和郑跃文的科瑞集团分别持股37.5%,为并列第一大股东,是A股罕见的两大控股股东共同控制的上市公司。

2013年起,上海莱士开始了连环收购,先后并购了郑州莱士、邦和生物、同路生物、英国BPL以及浙江海康等公司。这些收购直接让上海莱士一跃成为中国血液制品龙头企业。

巅峰时期,上海莱士的市值超过1700亿人民币,是A股市场当之无愧的“血茅”。

2023年前三季度,上海莱士实现收入59.4亿元,同比+19.9%,实现归母净利润17.9亿元,动态PE仅仅22倍,应该说这个估值很具有性价比。

但是便宜仅仅是一个次要因素,血液制品这个赛道最具魅力的地方,是在当下日益内卷的医药产业下,其具备的极高的政策壁垒。

这是一个具备特殊资源属性的行业。

血液制品,是指由健康人血浆或经特异免疫的人血浆,经分离、提纯或由基因工程技术制备的血浆蛋白制品。

采集健康人的血液,要在浆站进行采浆作业,而新浆站的设立要求是非常高的,只有经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才有资格设立采血浆站,而每设立一家新的采血浆站都需要经过严格审批。

1998年,我国对血液制品行业率先实行GMP认证制度,只有通过GMP认证的企业才能生产经营血液制品。自2001年起,我国未再批准设立新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截至目前,国内正常经营的企业不足30家。

因此20多年来,这个行业的竞争,就集中在现有的30家左右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的采血浆站扩增的竞争,主要为天坛生物、上海莱士、华兰生物、泰邦生物、派林生物、博雅生物、卫光生物、博晖创新等血液制品企业。

仅仅属于有限玩家的游戏,新的竞争者无法进入,这是血制品较高的行业护城河带来的特殊资源稀缺性。

这种稀缺属性,甚至使得血液制品曾经出现涨价参与集采的案例。

2022年1月19日,广东11省集采联盟的276个品种集采正式稿落定,此次集采首次将血液制品和基础输液纳入集采。

在公示的报价中,部分血液制品的“最高限价”竟比以往的招标价还要高,这在集采项目中非常罕见。
比如,人血白蛋白常用规格10g的最高有效申报价为601.8804元,较广东上一次招标价378元涨了59%静丙常用规格2.5g的最高有效申报价为917.5元,较此前600元的均价“涨价”53%
市场认为,这和血液制品由于原料稀缺,生产厂家有限,难以复制仿制药“以量换价”逻辑有关。
也正是因为这个特殊因素,血液制品行业近年来频频引发各路资本的跨界并购。
2023年3月22日,A股另外一家血液制品企业派林生物发布《简式权益变动报告书》,宣布公司控股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浙民投天弘、浙民投,拟将合计持有的公司20.99%股权,转让给共青城胜帮英豪投资合伙企业(简称“胜帮英豪”),交易对价超38亿人民币。
从股权关系来看,经过几层穿透之后,胜帮英豪的控股股东是陕煤集团,这是一家国有特大型能源化工企业,位列2022年世界500强榜单209位,其实控人为陕西省国资委。
事实上,近年来,血液制品公司被国企控股,已经成为血液制品行业的一种风尚:华润医药在2021年控股了博雅生物,国药集团在已经控股了天坛生物的情况下,今年又准备间接控股卫光生物。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血液制品市场规模近年来快速增长,由2017年190亿元快速发展至2020年的382亿元。
2021年,全国血液制品企业合计采浆量为9455吨,同比增长约为12.83%,但实际血浆需求量超过14000吨,存在巨大的需求缺口。
需求巨大,供给垄断,寡头竞争的血液制品赛道,相信还会继续吸引产业资本的入局。
来源:医药投资部落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煜森资本立场,欢迎在留言区交流补充。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本平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