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医药生物板块已经连跌三年,也是最早体会到“通缩”之苦的行业。
2021年下跌5.73%;
2022年下跌20.34%
2023年继续下跌7.05%。
估值水平几乎全年都在2018年末集采消息披露后的极端状态。
药品价格只需跌不许涨,特别是追求全球绝对低价,过犹不及,谷贱伤农,药价非理性的低,从长远看伤及药品可及性及患者福利。
下图为2000年至今医药板块市盈率TTM和指数点位情况。
再来重温一下毕局发言:
我们还要看到,在生物医药领域存在预期减弱、资本市场低迷、企业融资困难的严峻挑战。这既有全球性周期性变化的影响,也有国内竞争激烈、前期发展存在泡沫等原因,但主要是创新药进入临床使用面临医保准入和医院准入的双重障碍。
……
风险投资大幅度减少。2018、2019年我国生物医药领域早期风投和私募募资达到172亿美元,超过美国;2020、2021年减少到162亿美元,美国则增加到212亿美元;到2022、2023年(截止9月26日),我国降为45亿美元,比2018~2019年降低84%,美国则继续增加。近三年,中国股市生物医药板块的市值蒸发近6000亿元。
创新药降价的信号,难以进入医院的现实,促使投资人远离生物医药的创新。募集不到新的投资,很多新药企业撑不过多长时间就会关门。这几年上市的创新药和海外授权项目,大多是五年前风险投资的成果。风险投资大幅度下降,必将导致未来几年后创新药成果的减少。
鼓励一个行业发展,必须增强市场主体信心,稳定市场预期。
新药研发难度大、周期长、投入多、失败率高,属于高难度的创新、高风险的投资。前几天广州一位企业家在座谈会上说,在美国做一个三期临床试验,类风湿药物需要投资人民币17亿,肾病药物35亿,溶解痛风石药物20亿。国内临床试验的费用大体相当于美国的50%。十个进入一期临床试验的药物,能够成功上市的只有一个。对这类高风险投资应当允许有高回报。唯有如此,才能吸引科学家踊跃投入源头创新,吸引投资者支持生物医药的源头创新。
把产品的定价权交给企业、交给市场,这是专利产品市场独占的必然要求,也是稳定企业市场预期,增强投资者信心的必然要求。最近几天,和黄药业和君实生物的创新药在美国上市,引起市场的高度关注。
大家关注的是,美国市场给与的价格,要比我们国内的价格高出30倍和20倍。“桃李无言,下自成蹊”。高定价就是最好的招商。这样下去,会吸引更多的创新药到美国市场上市。中国企业研发新药都先到美国上市,就会促使企业回到美国做临床试验,反之亦然。
创新药价格形成机制,是关系到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生死存亡的大事。企业选择研发什么项目,投资人投资什么项目,都做过风险收益的评估,都有个预期的价格。预期价格能否实现,应当由市场来决定。
如果由市场以外的因素决定,这个市场就会变得不可预期,不可预期的市场就意味着风险,资本就会离开高风险的市场,而投向风险更低的市场。
中国生物医药大多是资本投资驱动支撑的,资本一旦不再投资生物医药创新,中国的创新药企业就会出现融资困难,创新药产业就会凋亡。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煜森资本立场,欢迎在留言区交流补充。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本平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