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员裁到管理层、剥离重资产、商业化产品授权转让……可以看到来自生物技术公司正在加速“出清”,逐渐回归“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而那些剥离掉重资产的Biotech也将重新拥抱新药研发。与整个医药行业紧密关联的资本市场,也在释放着“忙碌里寻求新生”的信号,随着更多生物技术公司逐渐回归研发,投资人手中的“钱”也能找到了更具价值的方向。Biotech回归研发主线,作为下游行业的CXO,或许也将因此迎来新转机。而对行业影响最为广泛的政策方面,支持创新的政策体系正在更深、更广。年底的一则《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的决定》,行业终于迎来期待已久的药品专利权期限补偿制度,为新药研发获得价值回报加固城墙。Biotech资产出清,资本市场价值回归,CXO行业技术升级,纵深政策体系支持创新……可以确定的是,2024年国产创新将迎新生态。不过,无论生态如何变化,对于生态之中的Biotech公司而言,在过渡的窗口期如何“活下去”,守好新药研发的本心,仍然是一场考验。对于创新药而言,越接近年底,“出清”这一特征也越发明显。从2022年一直蔓延的裁员、砍管线,一直发展到如今的出售“重资产”已经成为“家常便饭”。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基石药业这一年来的动作,几乎是整个Biotech行业的缩影。先是去年年底,基石药业位于苏州的产业化基地停产,当时官方给出的解释之一是“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或许谁也没想到,这成为了Biotech行业“出清”、凛冬将至的第一个明确信号。另一个侧面在研发投入上,高研发投入是未盈利生物技术公司,尤其是港股18A公司们远近闻名的特征,但随着近两年资本市场下行,他们的研发投入也随之缩水。E药经理人根据港股18A公司2022年年报数据统计,有18家企业的研发投入出现了负增长,几乎占了近半数。降福最高的也是基石药业,按港元计算降幅达到了56.92%,其员工人数也从上一年度的611人减少至476人。到了今年下半年,尤其这两个月内,基石将旗下三款商业化产品纷纷授权出去。调整后顺势而来的是销售人员的优化。基石药业其实是行业“出清”具像化的缩影,2023年以来类似事件时有发生:某知名Biotech预计裁撤幅度超过90%;今年10月,联拓生物将源自引进的mavacamten药物权益转卖给了BMS。可以看到,一个较为明显的特征是,曾以License-in管线为主的企业正在经历估值的重塑。当然,License-in产品“转卖”的背后其实是“费时费力”难以突破的商业化工作与高昂的里程碑分成的矛盾,例如德琪医药首款商业化产品塞利尼索在首年实现了1.6亿销售额,但其与商业化里程碑相关支出1.37亿元,最终德琪医药还是选择将产品商业化权益出售给了翰森。能够将产品在仍有选择空间之时“转卖”已经是仍有回旋余地,为了防止公司被未来的里程碑付款“拖垮”,部分公司不得已还会选择“退货”。整体来看,寒冬下,Biotech们已经探寻出几条出路:一条路是,先砍掉重资产,减负瘦身,重新聚焦研发,再将手头资产理清,授权转让,换取真金白银;另一条路是根据自身优势,盘活资产,将业务价值利用最大化,换取现金流,反哺研发。当然,出清时刻过后,中国的Biotech交过学费也逐渐理解了“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的真正内涵——根据自身条件将长板做长,而不是浪费资源,去一块块补齐短板。行业的另一面,我们也能直观的看到Biotech的分化,下半年的另一个主基调是创新药出海。10月份君实生物的特瑞普利单抗获得FDA批准后就像拉开“阀门”,11月又相继传来和黄医药的呋喹替尼、亿帆医药的艾贝格司亭α也获FDA批准。不过,经历审批大关后,新药的定价和商业化又将成为对Biotech的考验,在美国复杂的PBM模式下,到底如何真正实现创新药价值又是一张考卷。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医药资本市场的2023”,可以说是“忙碌里寻求新生”。资本市场与医药行业始终相辅相成,前者为后者提供支持资金,而医药行业资本市场忙碌里找寻的生机所在或许正是重资产出清后回归研发主线任务的Biotech。今年,无论是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都让人感受异常深刻。“这一年,大家出差的次数可能是去年的5倍甚至10倍,然而投资、募资、退出的速度,却减少了20%甚至50%,更有甚者,一些投资机构今年的募资和投资基本为零。”一位投资老兵这么总结道。从数据来看,2021年以来,中国股权投资市场新增募资和投资明显下降。清科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募资总额超1.35万亿,投资总额超5000亿。也就是说,其实钱很多,但投出去的比较少。具体到医疗行业,IT桔子数据显示,截至12月29日,整个医疗健康投资金额接近2500亿元,投资事件数量超过1300件。再从生物技术和制药赛道来看,至发稿日,整体投资金额为1318亿元,占据整个医疗健康半壁江山,较上年下降近30%;投资事件超过630件,较上年减少约23%。这一年,生物技术和制药仍然是投资大于退出的状态。这也是投资速度放缓的原因——要消化、要退出,全行业真正的挑战在于退出。很多机构开始在投资协议中明确退出条款。这也与过去一年IPO市场的大幅放缓相关。近日,连续三家CXO公司的IPO申请终止,或是主动原因,或是被动原因,都深刻地反映着当下生物制药公司们IPO上市之艰难。以科创板IPO为例,截至12月20日,今年以来通过科创板第五套标准发行上市的医药行业企业仅有智翔金泰一家,并且是在今年上半年通过审核上市的,下半年并无以第五套标准上市的医药行业企业。而2022年全年共有8家医药企业通过第五套标准上市。从审核情况来看,今年以来有18家医药行业企业想要通过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除了6月份智翔金泰成功“破冰”外,还有3家企业已经在上半年就拿到了科创板的“注册批文”,但迟迟未发行。IPO放缓程度在意料之外,但放缓却是在意料之中的。E药经理人根据Choice数据统计,截止目前共有20家医药企业通过第五套标准登陆科创板,其中半数企业的股价已经跌破发行价,还有5家企业的市值已经折半。二级市场整体下挫的同时,一些企业迎来了价值回归。从年初开始,截至12月20日,A股502家医药保健公司总市值比年初跌去约5700亿元;港股220家医药保健公司跌去了超过6000亿元。尤其随着创新泡沫破裂,一些公司如开拓、三叶草、北海康成、嘉和等公司在漫长的下跌中市值已经不足10亿港元;但好的一面是,不乏恒瑞、信达、康方等企业迎来了价值回归,同时亦有新诺威、百利天恒等“老树新芽”焕发生机,赢得资本市场青睐。同时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资本市场迎来两个新现象:一是Biotech通过大额的License-out交易获得资金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融资方式;二是近期阿斯利康对亘喜生物超10亿美元的收购也为创新药企们、以及创投机构们提供了新的退出方式,并且补齐了Biotech生态圈的一角。2024年,医药行业资本市场会迎来什么?“更多的曙光定会从不同的方位升起!”创新药企回归研发主线,作为下游行业的CXO,或许也将因此迎来新转机。今年,药明生物凭一己之力两度“带崩”CXO股价。先是上半年新增项目将远不如前,一夜暴跌17%,CXO板块跟着全线飘绿,在下半年更新业绩展望,下调业绩预期后,不仅自身暴跌23%后停牌,再度重演上半年全线飘绿的“壮观”之景,凯莱英、康龙化成、药明康德、博腾股份、九洲药业、泰格医药、美迪西等均有一定跌幅。这背后一部分由于市场情绪的催化,但更是在释放一个CXO行业经历大浪淘沙的信号。其实不仅药明生物一家下调预期,受波及的博腾股份、凯莱英、和元生物等公司的营收都有所下滑。国外巨头也是如此,Catalent内外部问题叠加,年度业绩预期早已大幅下降;曾经凭借技术壁垒高增长的龙沙中期销售指引从33%-35%到31%-33%,2023年的展望销售额增长更是从“高个位数”到“中高个位数”。行业加速调整,“裁员潮”也在CDMO行业泛起。今年上半年,药明康德共有41296名员工,比起去年底减少了3000多人;去年11月,Catalent宣布在几个主要制造厂裁减约600个职位。总结原因其实也不难理解,曾经新冠药物、疫苗产品的高需求带来的短期快速增长已经不可复制;资本“爆炒”全球创新药带来的前端需求让CXO们“野蛮扩张”,但市场下行,不确定的制药融资环境正在向CDMO领域蔓延。无疑,Biotech进入“至暗时刻”,CXO也在经历一场结构性的淘汰和出清。而对于中国的CDMO而言,更多的挑战也在接踵而至,来自日韩的富士、三星等CDMO新生力量的“抢地盘”,印度对于中国原料药的限制都在成为这场淘汰赛的催化剂。不过,随着生物技术公司的分化逐渐明晰,CXO业务或将迎来一波新的复苏。有观点认为,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Biotech,在精简部门的过程中,裁掉了制造岗位,这对于CDMO来说也不失为机遇。从行业整体来看,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未来一年,CDMO或将迎来转机。而一些细分领域的CDMO却在告诉行业,壁垒的重要性,例如从制药转型进入ADC CDMO领域的东曜药业也已经“小有成就”,上半年收入3.28亿元,其中CDMO/CMO业务收入4654.6万元,同比增长105%,其上半年新增20个项目中,有15个为ADC项目,包括3个pre-BLA ADC项目,是潜在的商业化订单。总结来看,可以预见的是,细分化、专业化、技术壁垒高的CXO公司将迎来确定性的利好。这也是巨头们纷纷布局的方向,例如龙沙收购ADC明星企业Synaffix,夯实ADC技术;Catalent正在打造新的GLP-1生产线,以应对茂盛增长的需求;合全药业将增加多肽60%的产能,巩固竞争力。2023年,从政策层面加速、加深建立支持创新的政策体系,是一大直观的感受。易联招采网统计显示,自2022年12月17日—2023年12月19日为周期的一年内,国家层面发布的医药行业相关政策超200条,省级层面发布的相关政策超过1400条。在这之中,医保政策最多,接近总量的一半,依次是医疗、医药、医改。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依然是不变的主旋律,带量采购、挂网准入、医保基金、信用评价、门诊共济、药物保障、医疗布局等方面的政策都对整个医药行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今年是国家医保局成立的第五年,自成立以来,带给中国医药行业自上而下的重构。国家医保局在今年3月1日发布《关于做好2023年医药集中采购和价格管理工作的通知》,为今年年的药品采购工作定下基调,其中提出,到2023年底,国家和省级集采药品数量已经累计达到450中,化药、中成药、生物药均有所覆盖。在集采制度化常态化的大背景下,今年国家医保局组织完成了三个批次的国采。截至目前,国家医保局共进行了九批国家药品集采、四批国家高值医用耗材集采,连同地方联盟采购,已累计为患者减负5000亿元。今年也是是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连续调整的第六年,5年内新上市的药品在当年目录新增药品中的占比从2019年的32%提高到2023年的97.6%,80%的新药能够在上市之后的两年内进入医保药品目录。医保目录对创新药纳入也给予了很多政策倾斜,建立了覆盖申报、评审、测算、谈判等全流程的创新药的支持机制。通过谈判,创新药的价格更加合理,患者可负担性大幅提高,多数出现了销量、收入齐升的情况。此外,国家医保局也完善了支持创新药发展的谈判和续约的规则,适当控制续约及新增适应证降价药品的数量和降幅,给予新药企业一个稳定的预期。在带量采购和医保谈判相关政策整体步入优化以后,DRG/DIP支付方式改革的推进成为下一个政策关注点,《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已经明确DRG/DIP(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按病种分值付费)支付方式改革推进的时间表——从2022到2024年,全面完成DRG/DIP付费方式改革任务。作为强监管的行业,政策的变化直接影响着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今年4月刮起的一场“加强MAH监管”的“B证历劫”风波,一时之间让产业“地震”。4月份,一份关于要求生物制品MAH自建产能的征求意见稿在业内流传,不过随着5月底《关于加强委托生产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监管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正式出炉,流言不攻自破。该文件虽然并未对除疫苗、血液制品外的生物制品持有人自行生产能力有强制要求,但对其做了更为详细的强化委托生产的质量管理要求。10月23日,国家药监局发布《关于加强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委托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的公告》进一步落实了MAH委托生产药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保障药品全生命周期质量安全。“三医”体系外,业内最期待的药品专利权期限补偿制度也终于即将落实,12月21日,《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的决定》公布,经历数年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2023年修订)》落地,自2024年1月20日起施行。随着我国中医药产业发展进程已从重视规模转向规模和质量并重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中药新药创新投入持续增加、全产业链质量管控继续加强是实现高质量发展重要手段。2023年3月29日,中央印发《“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期间中医药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措施。这是中医药行业中长期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意义重大。《规划》统筹考虑医疗、教育、科研、产业、文化、国际合作等中医药发展的重点领域,提出10个方面的重点任务,设置15项具体发展指标和11项工作专栏,为中医药发展订立了明确目标。作为一个受政策影响巨大的行业,2024年医药产业政策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同样都会带来巨大影响。“三医”协同发展会在哪些方面重点发力和推进?国谈、集采、医保支付标准、药品价格治理、双通道、分级诊疗、医共体、门诊统筹......多方位政策合力,又会给“三医”带来哪些变量?对产业内的处在不同环节的企业带来哪些影响?基药目录会在2024年展开调整吗?2024年作为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关键节点之年,会有哪些重磅政策出炉?这些在2024年也许会有明确答案,也许仍然是影响“在路上”。
来源:E药经理人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煜森资本立场,欢迎在留言区交流补充。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本平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