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2022.10.1-2023.9.30),国内生物医药行业发生投融资案例705起,总金额680亿元。相对于去年的780起案例和972亿元的总金额,进一步下降。而这两个数字在2020年和2021年,分别为997起、1350亿元和2520起、2230亿元。从赛道来看,投资者似乎更“偏爱”能快速看见投资回报的领域,与过去几年大分子药品屡摘桂冠不同,2023年,发生融资案例最多的是医疗器械和生命科学支持领域。新冠疫情爆发后,大量疫苗及新药研发需求产生,新冠相关的生物医药投融资也变得火热。疫情推高了本该回落的生物医药市场,很多公司估值水涨船高。但这一波被吹起的泡沫,让行业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去消化。更有地方政府招商负责人表示,现在远未到“寒冬”,只是“深秋”。对于生物医药企业尤其是初创公司来说,接下来可能还有一段时间的“苦日子”。在“寒冬”蔓延之际,我们或许需要更多的时间来适应。无论是企业方还是投资方,更需要思考的是,在“收紧裤腰带”的日子里,如何将钱花在刀刃上, 以及在这个漫长的季节里,如何适应温度的骤降,今后的路子该怎么走下去。2019年末爆发的新冠直接推高了各路资本对生物医药行业的热情,投资机构仿佛看到了新的风口,纷纷调转枪口。2021年,全年共发生投融资案例2520起,几乎每一天都有7家企业拿到了新的资金。仿佛回到了用一份“PPT” 就能拿到融资的年代。生物医药无疑是疫情里最亮眼的行业。政策、资本、人才等要素的涌入, 让疫苗、核酸药物、CDMO等概念如火箭般飞升。融资、上市、建厂、扩张,行业一片繁荣。停工、隔离没有产生行业萧条,反而造就了生物医药产业的火热。但这样 的“虚火”也给整个产业埋下了雷。仅仅一年后,人们并没有迎来“春天的故事”,反而正在经历“裁员”“降薪”“砍管线”等更为彻骨的寒冬。曾经在新冠中凭借疫苗概念异军突起的明星融资企业,在突兀的结束中哑然失声。当行业追问临床、商业化、企业上市进展,得到的往往是沉默和不痛不痒的回答。LP们也在不断静默中失声,这也极大的影响了募资端。据中基协数据显示,近一轮成立的新基金的募资周期都超过1年以上,仅25%以上的基金机构在12个月内完成募资。募资端的寒冬随着LP的产业慢慢修复最终迟早会恢复往日常态,但是因为疫情而暴露出来的退出模式危机才是生物医药行业真正的恐慌时刻。于是大家都开始慌了,都在寻找适合于自己的过冬方式。投资人开始反思自己过往投资的鲁莽,并为自己的冲动“汗流浃背”,很多投资人甚至抱着“多投多错,少投少错,不投不错”的心态,干脆不出手;也有的投资人开始一改此前只看早期项目的风险动作,开始关注起低风险的“保本项目”。“年初,投资机构虽然憋着一股劲到处看项目,甚至说投更多的项目,但大家还是比较茫然、看的多出手少;到了年底,行业投资案例明显增加。但总体而言,头部基金出手较少,整体上投资不是特别活跃,大家还在观望。”有投资人表示。“对于资本来说,‘熊市’恰恰正是整理和重构逻辑的好机会。不能跟风投资,甚至要逆周期来进行投资。另外,在现有的情况下,对企业的变现与盈利能力资本要更具耐心跟信心。”有投资人表示,对于具有专业眼光的投资人来说,目前算是最好的投资时候了。项目和企业开始回归价值,“虚火” 已经被寒冬“败”地七七八八,机构之间也不需要抢项目了,竞争比较少, 投资决策周期可以拉得比较长,在动态发展中验证投资的逻辑和公司的潜力,估值还有“压价”的空间,正是抄底的好时机。有投资人表示,截至目前,2023年医疗健康领域一级市场投融资事件数及金额均不及去年。整体来看处于疫后恢复期,投资机构的判断趋于谨慎,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由高热度回归至合理热度的调整期。生物医药当下所面临的困境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资本对于生物医药赛道的关注更为理性,更加注重筛选高质量的企业。过去几年,生命科学行业经历了市场的快速扩张和资本的热烈追逐,在市场调整和“资本寒冬” 时,投资者的态度会变得更加谨慎;二是投资风险和不确定性。生命科学行业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的特点,研发周期涨,市场前景不确定等因 素,加上一些政策变化,会暂时影响投 资者的信心和投资决策;三是随着技术的快速迭代,新药研发和商业化的难度不断增加,真正有临床价值差异化的创新有待提升,这也造成了一些企业的融资困境。2022年8月15日,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方案(2022-2023年)》,引导创投企业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并明确要强化对企业创新的风险投资等金融支持;鼓励各类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基金支持企业创新创业。早企业、小企业、硬科技企业往往具备市场前景广泛、国产化率提升空间大、转化率较高的特征,但同时也有周期长、不确定性高等问题。随着政策加持,“投早投小”逐渐成为资本市场共识。对于初创企业而言,这是机遇也是挑战:医疗健康产业风险高、周期长, 科研创新需要持续稳定的资金投入,希望资本在更早阶段介入。但在创新药领域,融资额大、关注度高、风险也最大。为降低风险,投资机构往往会对确定性高、有扎实临床数据、商业化潜力高、处于中后期的项目更加青睐。相比之下, 对于投资方来说,医疗器械、诊断领域等早期项目因为周期短、风险小,更容易激发投资机构热情。在医疗领域,未来对于创新发挥引领、持续投资的动力主要来自政府基金主导或央国企GP主导或参投。国资化趋势在整个资本市场愈发明显,成为最重要的参与者之一。随着国产医疗利好政策的出台,医疗行业在逐渐回暖,投资机构也瞄准了一些新的投资方向。“首先是核酸药物,作为小分子药物,生产工艺并不复杂,成本可控,最主要的是精准治疗,靶向性较强;其次是疫苗,疫苗面向的是健康人群,市场潜力更大;另外还有医美等消费医疗市场和动物药等。”有投资人举例称,企业还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技术上面,要做真正有技术的自主创新。首先在前沿趋势性赛道要有前沿式或者足够差异化的创新。“需强调的一点是,但凡前沿赛道,与生俱来便伴随着较高的‘科学风险’,可能也要坐很长时间的冷板凳,这是投资机构必须要有的心理准备。”所以,前沿趋势性赛道,“敢投”和“投早”是核心。其次是平台型公司。客观来看, 平台型公司能够基于自身技术平台及研发能力持续性地产出管线,把握新机遇或者偶发机遇的能力也会更强。随着后续研发往前沿和深水区走,研发成功的偶发性会越来越高,公司仅靠一款产品持续上升是小概率事件。“创业企业跑一圈下来,能不能立住、有什么样的江湖地位,与企业核心管线能不能打有直接关系,没有核心管线或者核心管线失守的影响大概率是颠覆性的。针对临床前阶段,我们会重点关注科学、成药性、产业化思路层面能否实现初步逻辑闭环;临床阶段可参考的标准就会相对丰富些, 我们比较看重临床试验设计的科学 性、合理性。”往事暗沉不可追,来日之路光明灿烂。寒冬还要多久?谁也无法给一个确定的答案,或许1~2年,又或许3~5年。曾经在某行业会议上,有投资人表示,投资机构并不缺钱。经历了“头脑发热”式的虚胖后,行业势必是要出清。能肯定的是,总有一些“金子”,不会在寒冬中蒙尘。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煜森资本立场,欢迎在留言区交流补充。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本平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