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涨价!化药看了沉默,生物药看了流泪

在被集中采购和医保谈判所支配的医药行业,“涨价”似乎是一个被彻底遗忘的词汇。

但是对于某些细分品种来说,情况不一样。

2024年3月11日,A股上市药企佛慈制药发布公告,宣布鉴于原材料以及生产成本上涨等原因,经公司研究决定,自2024年3月11日起对主营中成药产品的出厂价进行调整,平均提价幅度为9%

兰州佛慈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具有近百年制药历史的“中华老字号”企业,1929年创建于上海,1956年西迁兰州,2011年在深交所首发上市,是兰州市唯一国有控股上市公司。

作为“中国中药品质标杆企业”,佛慈制药现有药品生产批准文号467个,常年生产浓缩丸、大蜜丸、颗粒剂、胶囊剂、片剂、胶剂等11种剂型的100多种中西药产品,拥有参茸固本还少丸、复方黄芪健脾口服液、竹叶椒片等10个独家产品。

在公告中,佛慈制药明确表示,提价的主要原因是“原材料以及生产成本上涨”。

这个理由,的确也是客观现实。

据相关行业协会2023年6月发布的报告显示,在安徽亳州、河北安国、四川成都、广西玉林等几大中药材批发交易市场,相比去年同期,有超200个常规品种涨幅高于50%,25个常用大宗药材涨幅超200%,个别品种甚至涨价4至9倍。

中药材价格的上涨,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有研究机构总结如下:

一是受天气异常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上游部分中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的预期下降,供给不足;

二是近年来国家不断提高中药材的检测标准,标准的提升导致各项成本的提升;

三是2023年国家陆续出台了系列利好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方针,整个行业发展势头良好,部分下游中成药产品市场需求旺盛。

但是,对于化学药和生物药来说,其成本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成本上涨也是产品存续周期中不可避免的现象,然而却鲜见化学药和生物药高调宣布涨价的,大部分时候只能默默消化成本上涨的压力。

尤其是对于低价进入集采的化学药来说,即使成本上涨导致产品出现亏损,也必须咬牙完成任务。

否则,面临的是严厉的惩罚。

比如,作为老牌药企的华北制药,因为此前的仿制药断供事件,分别出现在2021年9月失信评定结果第1期名单及2023年11月第7期名单中,均被山东省列为“严重”失信企业。

而中成药的成本上涨,就可以向下游传导成本压力,毕竟大部分中成药都没有受到集采的制约。

同时,近两年来政策层面对于中成药之友好,足以让化学药和生物药兴叹。

2023年2月28日,《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正式发布。

该《方案》明确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的基本原则,并统筹部署了8项重点工程,包括中医药健康服务高质量发展工程、中西医协同推进工程、中医药传承创新和现代化工程、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岐黄工程)等,安排了26个建设项目。

初次以外,该《方案》着重提到将加速中药服务体系建设和医保支付倾斜、纳入医院考核等政策的落地

甚至一直存在安全性争议的中药注射液,近期也开始放松限制。

此前,在2017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首次对中药注射液严格限制使用规范,2019年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中受到限制的中药注射液品种继续扩大,并将部分种类直接剔除,且要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才能使用,同时规定只能用在重症或特定病种上。

不过,随着新版国家医保目录对部分中药注射剂医保支付松绑,2024年中药注射剂或重新进入快速发展期。

之前都说仿制药的价格被压制到极限,是为了节约资金,从而实现腾笼换鸟,过去想当然地以为这个“鸟”就是创新药,现在看来还是思维简单了,好像也完全可以是换成中药嘛。

21世纪,可能是中药的世纪。

来源:医药投资部落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煜森资本立场,欢迎在留言区交流补充。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本平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