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仓中国

你来打我呀!

当美国版方唐镜Mike Gallagher反复横跳,拉扯着药明系的命运,甚至使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面临全面脱钩的风险时,MNC(跨国药企)在中国日子却过得非常滋润。
2023年,8家MNC(阿斯利康、默沙东、拜耳、赛诺菲、罗氏、诺华、诺和诺德、礼来)制药业务中国市场合计收入约300亿美元,默沙东、诺华、诺和诺德与礼来均实现双位数增长。
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数据,2023年我国西成药及生化药出口额101.61亿美元,进口额427.91亿美元,海外对华顺差高达326.3亿美元。
MNC重仓中国,在创新药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美国既要在中国吃创新药大肉,又要泛化国家安全概念,拒绝中国CXO小弟喝口汤。
如何才能扭转这种被动局面?

01 
MNC主导话语权
美国是生物科技创新源头,具有正外部性,直接让中国医药产业链受益,如果不是原研药物在IND申请或申请专利时公开结构式,相当于开源,国内药企也无法做到Fast-follow或Me-better。
MNC先发优势在中国是得到激励的。
我国2007-2014年的进口新药(以化药和生物制品为主)获批上市时间与其在美国、欧洲或日本的最早上市时间相比,平均推迟7年。但2017-2018年我国简化境外上市新药审批程序的措施密集出台,时差迅速缩短。据2018年数据,从临床审批和上市审批的总时限看,中国为 390 天,美国为 330 天。截至2022年,新药从CDE受理至批准上市的时间缩短至200-350天。2023年,CDE批准境外已上市、境内未上市的原研药品86个品种,其中62个为新批准上市, 24个为新增适应症。
MNC的全球爆款在中国也享受同等放量待遇。
默沙东2023年中国区收入67.1亿美元,同比增长32%,HPV疫苗Gardasil/Gardasil 9得益于中国市场的强劲需求,全球销售额达88.86亿美元,同比增长29%。阿斯利康2023年中国区营收58.76亿美元,同比增长7%,ADC神药DS-8201在中国的需求实现强劲增长,全球销售额翻番,达到约24.56亿美元。赛诺菲2023Q4中国区收入6.44亿欧元,同比增长19%,主要是得到自免神药Dupixent(度普利尤单抗)的拉动,其中国年销售额达到30亿人民币。
诺和诺德、礼来2023年中国区收入均同比增长11%,随着减肥神药的放量,今年还有可能加速。诺和诺德GLP-1产品2023年中国收入为62.08亿丹麦克朗(约9.20亿美元),同比增长79%,占据中国GLP-1市场份额77%。礼来2023年中国区收入15.40亿美元,主要由替尔泊肽降糖版Mounjaro带动,替尔泊肽减重适应症去年8月中国申报上市,有望今年获批。
640 - 2024-03-25T133548.566.png
2023年浙江省药械采购平台药品入库金额前十名
抛开创新药的事实不谈,MNC在中国的销售渠道优势也是非常强悍。
浙江每年公布药械采购平台药品入库金额排名,2020年前10名仅有一家中企入围;2021年前10名全部是外资;2023年前4名全部是外资,前10名仅有2家中企入围。
辉瑞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阿托伐他汀钙片、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在集采中全部出局,但名次却稳中有进。
榜一大哥一直由辉瑞原研药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占据,2022年全国院内市场份额占到86%,市场规模达68亿元。
国产阿托伐他汀钙片早在2018年即中标4+7集采,嘉林药业以0.55元/片的低价击败辉瑞,随后中标国产药企几经更迭,其中,价格屠夫齐鲁制药报出最低价0.12元/片,较嘉林药业中标价下降近八成,排在2023年药品入库金额第193位,辉瑞原研药阿托伐他汀钙片6.11元/片,价格稳定至今,集采流标后仍然高居第2位。
盐酸二甲双胍片未进入前十,排在第22位,令人费解的是,前200位仅有施贵宝一家入围。第三批国家集采二甲双胍中标价格最高降价幅度达90%。盐酸二甲双胍片有8家企业中标,其中最便宜的单盒仅1.29元(0.25g*84片),约0.015元/片。BMS原研药格华止未入选集采,市场价20元/盒(0.5g*20片)。便宜药去哪儿了?
国产仿制药通过集采把低端市场份额占了,而进口原研药价格体系保持稳定,市场份额可能不降反升。
在更具有代表的IQVIA中国医院用药主要产品榜单上,2023Q4前十仍由8家外资占据,有4个原研药全球首次上市时间是20世纪,其中舒普深、贝林、赫赛汀、诺雷得对应原研药上市时间,分别为1982年、1997年前、1998年、1990年。
MNC位于高价值药物链条的顶端,在中国现代医药领域占有主导地位。

02 
如何不再仰人鼻息
MNC在中国享受同等的国民待遇,有两个底层逻辑,一是医药领域创新离不开国际化合作,全球医药产业链深度融合、相互依存,二是医药具有人道伦理属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效益。
医药脱钩断链是违背产业规律和人道主义的,无法完全切割。
药物开发和生产工艺优化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因此 CDMO 为技术密集型行业,我国每年生物医药相关专业毕业生为 CDMO 行业提供充裕的人才来源。据沙利文数据,相较于起步较早的欧美企Lonza、Catalent,我国 CDMO 企业的人均薪酬普遍在15~40w人民币区间,远低于海外企业。
CDMO是MNC高效省钱的代工厂。
生物医药国际贸易和分工,让具有比较优势的各个参与方都能受益,所谓谁占便宜谁吃亏的观点是愚蠢的。
但是,在全球医药产业链上是有话语权区别的。本次药明系脱钩事件,谁强势谁弱势一目了然。提交《生物安全法案》的Mike Gallagher,将提前辞去国会职务,于4月19日离开众议院,这让药明系乍现生机,不过,参议院版《生物安全法案》提案人Gary Peters的动向仍需关注。
此前还传出过被“搁置审议”或“共同提案人名单消失后再现”的消息,反复拉扯药明系股价。这跟玩似的,猎物命运完全取决于两位大爷的心情。
不断发澄清公告,药明越挣扎,大爷越兴奋。
仅从市场角度看,一个位于产业链顶端,一个位于产业链末端,前者有权重新选择配套企业,甚至不需要合适的理由。
如果创新药原创能力强大、国内市场容量庞大,不需要这般仰人鼻息。
国内创新药发展速度超预期,只是时间太短,明年才满10年,但给国民带来的临床获益却是巨大的。以国产PD-1为例,成功实现贵族药平民化,至今已把年治疗费用降到3-5万元,医保后自费支付仅需1万元左右,不然,只得选择BMS(O药)、默沙东(K药),年治疗费用分别约为32万元、22万元。
创新药发展时间太短,以于资本寒冬期,国内大药企都无力兼并Biotech,而仍由外资抄底,阿斯利康以12亿美元收购亘喜生物,获得潜力CAR-T管线,诺华收购信瑞诺医药,获得两个IgAN创新药项目在中国和新加坡的独家权益。
据医药魔方,2023年中国创新药企业通过项目BD获得的首付款总额到达210.21亿元,首次超过IPO渠道募资总额,并且是后者的近两倍,这也含着些许无奈,因为投融资不畅,必须通过BD输血续命。
中国创新药产业链的崛起,需要足够宽裕的时间、足够宽松的环境。

来源:阿基米德Biotech ,作者阿基米德君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煜森资本立场,欢迎在留言区交流补充。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本平台留言。